“北航大講堂”是以舉辦高品位、高層次系列專題講座為主要方式的教育活動,定期邀請一批在人文、藝術、政經、科學、航空、航天等領域有較高造詣的專家學者與師生交流。其宗旨是弘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,加強師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引領,提高師生理論水平、科學人文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。通過精品內容提升師生胸懷格局,打造格調高雅、底蘊深厚、氣質一流的北航文化,傳承以“空天報國”為內核的北航精神,現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品牌。
日期 |
演講人 |
演講題目 |
---|---|---|
2025年6月16日 |
Carlos Gustavo Moreira,ICM60分鐘報告人、巴西科學院院士 |
Fractal geometry of the Markov and Lagrange spectra and their set difference(馬爾科夫譜和拉格朗日譜的分形幾何學及其差集) |
2025年5月21日 |
布里齊奧·霍克希爾德·德拉蒙德,聯合國前副秘書長 |
國際組織需要什么樣的人才——能力圖譜重構與教育范式革新 |
2025年5月20日 |
白春禮,中國科學院院士 |
勇往直“潛”——快速崛起的中國深海科技 |
2025年5月13日 |
伊朗信息部部長 |
人工智能應對網絡安全挑戰:探尋中伊合作新路徑 |
2025年4月29日 |
胡國華,洛林大學特級教授、法蘭西大學科學院院士、歐洲科學院院士、中國化工學會會士 |
多相高分子材料的制備過程 |
2025年4月14日 |
陳曉東,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校長講席教授、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、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、新加坡?程院院士、中國化學會會士、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、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會士 |
科技論文撰寫策略與技巧 |
2025年4月2日 |
宋征宇,新一代長征八號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、運載火箭制導與控制領域領軍人物 |
航天運輸系統的自主制導與控制技術 |
2025年3月12日 |
王永慶,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陽所首席專家、北航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1982級本科、1999級碩士、2009級博士校友 |
從空戰需求看戰斗機設計關鍵技術發展 |
2025年3月12日 |
張繼平,中國科學院院士 |
淺議代數化 |
2025年3月6日 |
徐迎慶,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教授、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主任、終身學習實驗室主任、北京市杰出設計人才 |
《學科交叉與設計創新》 |
2025年3月5日 |
Gérard Mourou,北京大學講席教授,激光物理學家,2018年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 |
Extreme light and Applications |
2024年10月23日 |
北斗三號衛星系統總設計師林寶軍 |
北斗問天——從北斗的發展感悟創新 |
2024年10月20日 |
Michel Talagrand,法國科學院院士,2024年阿貝爾獎得主 |
高維空間之謎題 |
2024年10月17日 |
郭柏靈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|
發揚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促進我國高科技發展 |
2024年10月9日 |
俞大鵬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院長、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 |
萬物皆可量子——量子計算 人人有責 |
2024年6月6日 |
單霽翔,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、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 |
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|
2024年5月28日 |
冷勁松,智能材料和復合材料力學專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冷勁松 |
智變材料:性能可控變化的神奇材料 |
2024年3月20日 |
郭明義,中華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、鞍鋼集團礦業公司齊大山鐵礦生產技術室公路管理業務主管 |
學習雷鋒,踐行使命,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|
2023年9月13日 |
李瑞英,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音指導、國家廣電總局中廣聯合會播音主持委員會會長、《新聞聯播》原主播 |
做最好的自己 |
2023年9月9日 |
葛均波,國際著名心血管病專家、中國科學院院士 |
泛血管介入器械的創新及展望 |
2023年4月21日 |
馮遠征,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|
青春無悔 歲月有痕 |
2022年4月18日 |
戚發軔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宇航學院名譽院長;楊宏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、天和核心艙責任總設計師,遲軍,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,張熇,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 |
傳承中國航天精神 |
2021年12月11日 |
丁赤飚,中國科學院院士 |
“微波眼”看世界 |
2021年12月6日 |
朱日祥,中國科學院院士 |
地球與行星磁場及宜居性 |
2021年12月8日 |
王春法,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、黨委副書記 |
關于文化的幾點思考 |
2021年11月8日 |
孫聰,中國工程院院士 |
戰斗機的技術發展 |
2021年10月18日 |
王巍,中國科學院院士 |
敢叫日月換新天——中國航天科技自立自強的發展之路 |
2021年10月11日 |
李東,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、北航校友 |
長征五號火箭與中國航天的發展 |
2021年9月27日 |
于登云,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、天繪衛星系列工程總設計師 |
揭開宇宙神秘面紗——深空探測的現狀與展望 |
2021年9月13日 |
王赤,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|
空間科學的詩與遠方 |
2021年9月12日 |
吳偉仁,未來空天技術學院院長、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、中國工程院院士 |
中國的航天—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 |
2021年9月9日 |
張榮橋,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(天問一號)工程總設計師、中國科協第十屆常委 |
天問一號,開啟行星探測新征程 |
2021年6月30日 |
于海,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原團長、國家一級指揮 |
我們的國歌 |
2021年5月21日 |
張慶善,中國紅樓夢學會會長、《紅樓夢學刊》名譽主編、紅樓夢研究所名譽所長 |
我們應該怎樣讀《紅樓夢》 |
2021年4月28日 |
吳為山,全國政協常委、中國美術館館長 |
為時代造像 |
2020年11月21日 |
韓啟德,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,中國科協-北京大學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、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任 |
科學技術與全民健康 |
2020年9月15日 |
張伯禮,“人民英雄”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、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|
弘揚抗疫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 |
2019年12月12日 |
袁潔,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、黨組副書記 |
我國航天強國建設發展展望 |
2019年5月13日 |
吳偉仁,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、院士 |
中國的航天 |
2019年4月20日 |
包為民,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、院士 |
航天日科普報告 |
2019年3月13日 |
潘建偉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、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科院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 |
新量子革命:從量子物理基礎檢驗到量子信息技術 |
2019年2月26日 |
樊代明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美國醫學科學院外籍院士 |
醫學的系統論與整合觀 |
2018年12月29日 |
單霽翔,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成員、故宮博物院院長 |
匠者仁心-讓故宮文化遺產“活起來” |
2018年12月5日 |
房建中,中國科學院院士,導航、制導與控制專家,中國慣性儀表與系統技術的領軍人物、中國磁懸浮慣性執行機構理論和實踐的奠基者 |
“房建成星”命名儀式暨北航大講堂 |
2018年5月29日 |
Nikolaos A. Peppas,美國三院院士、名譽教授 |
Nanoscale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|
2018年4月4日 |
朱坤,航天三院型號總師、研究員 |
百舸爭流,奮楫者先 |
2018年3月25日 |
黃克智,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、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、中國科學院院士 |
我的學術人生 |
2018年3月15日 |
Anu Ojha,英國國家航天學院主任、英國國家航天中心主任 |
Space, So what? |
2017年12月14日 |
張政,光明日報總編輯 |
初心、民心、核心、信心、決心——十九大精神學習體會 |
2017年3月15日 |
劉人懷,原暨南大學校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 |
創新路上的感想 |
2016年12月9日 |
李東,“長征五號”總設計師 |
長征五號火箭與中國航天 |
2016年6月3日 |
孟華,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導師 |
18世紀法國的中國熱 |
2015年5月8日 |
Richard Holdaway,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、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、英國盧瑟福·阿普爾頓空間技術部主任 |
Looking Down on Earth from Space |
2015年4月8日 |
廖理純,2014年“北京榜樣”稱號獲得者、校友 |
生命的選擇 |
2014年12月10日 |
姚喜雙,國家語委副主任 |
語言表達的藝術 |
2014年11月2日 |
吳獻東,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|
資本市場在世界領先航空航天和企業發展中的作用 |
2014年9月17日 |
陳蔚,著名歌劇和音樂劇導演 |
歌劇<再別康橋>的前世今生 |
2014年9月9日 |
John Mcdermid教授是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,大英帝國勛章獲得者,英國約克大學軟件工程教授 |
復雜系統安全性 |
2014年7月11日 |
吳宏鑫,中國科學院院士 |
特征建模理論及在航天中的應用 |